史料记载,早在公元3世纪以前的东汉、三国时,紫已是中国人普遍食用的蔬菜。《名医别录》中记载:芸薹“乃人间所啖菜”,这里的“芸薹”就是紫菜苔。
据史籍记载,红菜苔在公元7-10世纪时的唐代已经是有名的蔬菜,历来是湖北地方进贡的土特产,曾被封为“金殿御菜”,与武昌鱼齐名。

在《齐民要术》、《唐本草》、《唐本草注》等古书中,都有关于紫菜苔的记载。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言:“此菜易起薹,须采其薹食,则分枝必多,故名芸薹。九月、十月下种,叶形似白菜,冬春采薹必为茹,三月则老不可食。”
王景彝《琳斋诗稿》有咏菜苔一首:“甘说周原荠,辛传蜀国椒。不图江介产,又有标。紫干经霜脆,黄花带雪娇。晚菘珍黑白,同是楚中翘。”
徐毓华《湖北乡土地理》载:“马鞍之煤、宝通寺之菜、黄鹄矶头之鲤,均占优胜之土物也。”
王徒心《续汉口丝谈》上记载:“光绪初,合肥李瀚章(李鸿章之兄)督湖广,酷嗜此品(按:指菜苔),觅种植于乡,则远不及。或曰‘立性有宜’。勤烙(李瀚章的溢号)乃抉洪山土,船载以归,于是楚人谣日:‘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