适宜于洪山附近生长,具体来说,有两个原因。
一个是这里的土壤含有丰富的钙、铁、锌、磷等矿物质,另一个是洪山和南湖之间“聚宝盆”的地形,形成了一片“暖冬小气候”,只有这里生长的菜苔,味道更正宗。
正宗的洪山菜苔原产地,地层发育良好,地质结构中蕴含自震旦纪以来长期沉积的矿脉,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;原产地年均温16.3℃,降雨量为1163mm,四季分明,雨量充沛;年均日照时数2087时,尤其适合农作物的生长。加上长江环绕东北西三面,湖泊星罗棋布,地势略有起伏。故湖泊效应、垄岗效应、城市效应明显,为洪山菜苔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。

为了保护发展好洪山菜苔,2004年,市政府将石牌岭西路上的80亩洪山菜苔原产地纳入保护“红线”:只许种菜,不许开发。
洪山菜苔是武汉地标性农产品。由于洪山菜苔色、香、味、形俱美,又应了“紫气东来”之说,因而是春节前后的席上佳肴。洪山菜苔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历史,在先秦文献《夏小正》中,即有“正月采苔、二月荣芸”的记载。
洪山菜苔颜色紫红,脆嫩清香,营养丰富,常食不厌,是武汉人冬春两季的家常菜之一,同武昌鱼一起被誉为楚天两大名菜。清人在《汉口竹枝词》中喝道:"不需考究食单方,冬月人家食品良,米酒汤圆宵友好,鳊鱼肥美香“。清末慈禧太后常差人来楚索取洪山菜苔,视之为"金殿御菜"。